教学成果 - 哈尔滨市荣智学校【官网】

欢迎光临荣智学校官方网站!

1 2

联系我们

哈尔滨市荣智学校

招生热线:18004664699  18004661699  13845163225

联系电话:0451-82115998

学校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哈动街6号

学校官网:www.rzschool.net

微信公众号:哈尔滨市荣智学校

教学成果

我这样设计《藤野先生》

更新时间:2018-03-22 09:44:13点击次数:1983次

香坊区进修学校这几年一直倡导生命化课堂、大问题教学设计、构建学习共同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一直跟着教学大环境在学习、在尝试。这种践行源于心底对这些概念的认同——虽然我并没有深入系统研究过,但从我听过的课、看过的书中获得的感知来判断,我还是特别感谢专家能将这样的理念引入并推广的。


《藤野先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篇文章,这种喜欢是渐渐被我发现的。曾经我是如何学这篇文章的,早已忘记;初为人师,第一次教这篇文章的备课、上课情境我记得,但那样的课也无外乎是把“教参”、把“人家的”搬过来给学生絮叨一遍;再讲,也能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了,也知道了一些上课的章法,并认为“这样讲就可以了,可以一直这样讲下去了”;第三次讲,我真的“如法复制”了一次,因为轻车熟路,所以讲得轻松、自在。这学期开学,应该是我第四次讲《藤野先生》。讲之前,我并没有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文章就有想强迫我的学生也能喜欢的想法。这着实是因为几次讲《背影》都让自己“头破血流”,甚至质问:编者怎么能把这样的经典放在初中教材里,应该给高中生讲,给大学生讲,给成人讲,也因为这样的苦恼而在韩军的语文课堂上很认同、很欣赏他对《背影》的亲自示范和解读(现在看来,我当时对韩军那节课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在自己读文本的时候(即使讲过再多遍,也要重读),我的一个想法突然触动了我,带给我思考——我想到了鲁迅先生一生敬重的三位老师: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章太炎先生,进而我想到了在先生所写的文章中对三位老师都有评价,何不从评价入手?

——“极方正、质朴、博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

——“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于是,迅速调整上课思路,重新设计教学(以下是官网版,并非真正的教学实录,并未参考其它教学材料,不知是否有雷同和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红色部分是希望老师们关注的评价性语言。

 

 

导入:老师曾经和同学们说过,我们现行的教材,每册都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这实在是因为有些无法言说的因素,让鲁迅先生成了我们无法逾越的鸿沟,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借助《藤野先生》一课一起跨越(板书《藤野先生》鲁迅)。

师:很显然,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且从常规角度理解,应该是一篇写老师的文章。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篇文章里,鲁迅先生写过的一位老师吗?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

师:是的,正是鲁迅(周树人)的启蒙恩师。谁还记得,在那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是怎样评价他的恩师的?

生:……

师:“极方正、质朴、博学”(板书),希望你们能记住这三个词,如果能用它们评价我,我是极开心的。

师:其实,在鲁迅先生55年短暂的一生中,他最敬重的恩师有3位。我们很幸运,在今天会认识第二位:藤野先生。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是作者对恩师藤野先生的评价。

生读,时长约10分钟。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全文第37段第二行“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师:同意的请举手。

生举手,不多。

师:其他同学呢?

生:“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我觉得这句话更是作者的评价。

师:暂且不论以两名学生为代表的不同意见是否正确,我们根据文本,逐一论证。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找一找能证明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生:老师,我从第6页,原文第15段的内容能看出来,这部分内容写到了藤野先生为鲁迅先生添改讲义、订正文法。

师:很有眼光,能直接找到藤野先生为作者所做的事,相信老师的这一举动对求医的作者而言的确会“很吃了一惊”、感到“感激”。但请注意“不但……连……也……”的内容可不可以被“添改”涵盖呢?

生:可以。“添”是增加,“改”是订正。

师:所以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概括成什么?

生:添改讲义。

师:是的,添改讲义!作为老师添改学生的作业,是老师应该做的工作,只是藤野先生做得很详细,很认真,这说明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生:敬业的老师。

师:既然敬业,作者为什么要说自己“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呢?“不安”从何而来?

生:“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我从这样的叙述中不仅看到了老师的认真负责,也从另一个角度大胆猜到鲁迅那时一定没有认真抄写老师的讲义,所以,对比老师的认真细致,鲁迅内心才会“不安”。

师:我也认同这位学生的看法。鲁迅认为自己的不认真耽误了老师的时间,所以除了“感激”以外,也会有所不安。我相信你们的做法一定不会让你们自己感到不安的。

师:还有其它的地方能证明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吗?

生:老师,下面作者又写到一件事:修改解剖图。虽然鲁迅说自己“不服气”,但我觉得这件事确实让作者感到了藤野先生的认真严谨,换句话说,作者从藤野先生那里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方法,所以“感激”。

师: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治学严谨值得作者学习和感激!

生:再往下看,是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心,这种关心让作者倍感温暖,所以“感激”。

师:谁愿意为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

生朗读。

师:只有4行73个字,没有用到一个能直接看出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都是客观地再现当时的情境,但我认为这73个字却是鲁迅先生写得最饱含深意的。谁愿意替老师分析分析?

生:我从“高兴”、“极有抑扬的声调”能看出藤野先生当时特别激动的心情,他为鲁迅先生敢于解剖尸体而激动。

师:一个学医的学生敢解剖尸体,老师怎么会这么激动呢?

生:因为藤野先生听说中国人是敬重鬼神的,他担心鲁迅不敢,现在看到鲁迅敢于解剖,所以激动。

师:这里有两个相对的词,能让我们窥见藤野先生内心隐秘的情感。

生:“担心”和“放心”。

师:眼光敏锐!那么这内心隐秘的情感是什么呢?提示大家注意“现在”一词,试着把自己当成老师去想一想。

生:老师,我知道了。藤野先生担心鲁迅先生不敢解剖,但是他还不能把这种担心说给鲁迅听,因为这不是鲁迅胆小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有敬重鬼神的传统,这是藤野先生不方便和鲁迅沟通的原因。我想这更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师:所以,源于“尊重”的“担心”只能让藤野先生欲言又止、默默注视、悄悄观察,甚至内心煎熬而无计可施;所以,当他看到鲁迅敢于解剖尸体,才会“放心”,才会用“极有抑扬的声调”说出这种“放心”,甚至因为鲁迅作为一个个体敢于解剖尸体,他认为整个中国这个群体“没有敬重鬼神”这回事。或许,当你们毕业若干年后,我也会将我曾经内心因为你而“煎熬”的心路历程解密给你听。我想,真正尊重学生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煎熬,都会有这样由“担心”不能说到“放心”“极有抑扬”地说的“难言之隐”。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这73个字,体会其中的深情厚谊。

生:老师,其实还有一处和这段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当鲁迅和藤野先生告别时,作者写道:“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想说”而“没有说”意味深长,这里也一定有老师想改变鲁迅主意的想法,但他还是尊重鲁迅而“没有说”,没有强迫他,所以后面也写到“他有些凄然”“他叹息”。

师:有一点而联想到其它相似、相反的内容,能举一反三,不仅对文本熟,而且能有自己的解读,坚持!

师:我现在发现了,咱们都很聪明啊,都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因此,接下来的同学一定会说“老师,下面写藤野先生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一事,体现了他实事求是、不耻下问的精神”。那么,咱们可否挑战自己,看看从其它角度、从其它内容中也能发现点什么呢?

生默默浏览,静静思考。陆续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藤野先生在作者临走前几天,特意让鲁迅到他家去,给鲁迅送照片,还写上“惜别”二字,又叮嘱鲁迅寄照片、写信给他,可见藤野先生舍不得鲁迅走。这也让鲁迅很感激。

师:殷殷叮嘱,难舍情谊,所以感激。

生:文中提到作者因为成绩好而被同学误认为是老师故意漏题给他,这件事也让作者感激藤野先生。因为“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这里的“也”字能看出来藤野先生也是很不平的,并且也一定帮助鲁迅澄清了事实——后面写道“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师:我愿意相信你的推测,愿意相信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相信鲁迅的真才实学。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角度,不确定是否正确,只是个人感觉。

师:女人的直觉很准,男人也不会逊色,孩子,你试试,把你的感觉分享给大家听听。

生:文章前面的5个自然段都没有写藤野先生,我相信这表面看上去的没关系实则也暗流涌动。

师:“暗流涌动”,蕴含深意,看来你的感觉一定引导你找到了玄机,我们愿意洗耳恭听。

生:我认为这5个自然段分别写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嘲讽,这能看出鲁迅先生的爱国;二是我注意到鲁迅先生特意提到的“明的遗民朱舜水”,一开始我很好奇,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结合书下注解对朱舜水的介绍,我认为,这是鲁迅先生爱国的表现;第三个内容是,鲁迅先生貌似因为“物以稀为贵”而“颇受到优待”的结果却是“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我觉得他们骨子里还是瞧不起中国人的,所以要用这样的方式让鲁迅知难而退。这也能看出鲁迅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师:你分析得有道理。那么,这些和藤野先生的关系是什么呢?

生:鲁迅爱国,有民族自尊心,他想通过学医救助中国人,而他遇到的藤野先生恰恰那么认真、那么严谨,让鲁迅学到了医学,只是鲁迅后来改变了主意;另外,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他能一视同仁,对鲁迅发自内心的关心,这些都和这5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藤野先生的形象,作者当然要感激他。所以,这些内容不仅和藤野先生有关系,而且能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位爱国志士。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师佩服你的直觉,更赞赏你对课文的分析,而且能前后勾连,关注书下注解,这些方法都值得大家学习。感谢你!同时,我也注意到你在分析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了鲁迅的爱国之情。那么,我想问问大家,文中还有没有能直接看出鲁迅先生爱国的内容呢?

生:老师,文中有一处写鲁迅在第二年学习霉菌学,有机会在下课时通过时事的片子,看到了中国人看到日本人杀中国人而“拍掌欢呼”“万岁”的场景,作者为此而觉得“却特别听得刺耳”,鲁迅作为中国人和那些中国人是不一样的。老师以前在介绍鲁迅时,也曾告诉我们,鲁迅总是为疗治麻木的中国人而努力,他称那些中国人为麻木的看客。这是鲁迅先生爱国的表现。

师:我们把这一事件叫做“看电影事件”,它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请大家再通过书下注解了解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

生看书下注解。

师:通过注解我们了解到,无论是想通过学习医学“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的鲁迅,还是要通过文艺,改变“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的“愚弱的国民”、“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精神的鲁迅,都是让我们倍感温暖的,都是一个有大爱的人!所以,你们说鲁迅需要我们害怕吗?不需要!鲁迅的文字显得冰冷,但我们要读出这冰冷背后的温情,读出这温情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力量!“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是鲁迅。我们要感激他!我们的民族也要感激他!

生:老师,我注意到大家都在说为什么感激,而忽略了“鼓励”,我想说说为什么“鼓励”。

师:就等着这个声音出现呢,快说!

生:请大家看最后一段:文中写道,“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我想,鲁迅先生能在“正想偷懒时”,看到藤野先生的画像,就“良心发现”、就“增加勇气”,就继续创作,这是鼓励,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是学生的精神支撑。

师:“深远影响”、“精神支撑”,这些词用得真棒!受你的影响,老师此时愿意为大家范读这段文字,请大家认真体会文字背后鲁迅先生的愧疚、感激、心酸与无奈!

师动情朗读。

朗读后出示背景:1904年9月,鲁迅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

师: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作者怎么会不感激那位“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的“黑瘦的先生”给自己的鼓励呢?怎么会不感激他没有民族偏见“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友谊”呢?所以作者说:“有时我常常想……(大家齐读)

生齐读:“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师:是的,“伟大”的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藤野先生!所以,无论是“伟大”,还是“感激”,抑或“鼓励”,都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结识的藤野先生的准确评价。想必,从未收到过鲁迅先生照片和信件的藤野先生,当他读到鲁迅这饱蘸深情的文字时,也一定会泉下有知。孩子们,这就是师生情;这就是尊师重道的鲁迅;这就是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有民族大爱的藤野先生!


从周三开始,利用晚上的零散时间,以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理想中的课堂实录的形式,陆陆续续写完了这份《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心里还是比较踏实和舒服的。

无论多忙,时间总是有的。


真正的闲,是心灵中超然物外;真正的忙,是工作里浑然忘我。

真正的静,是生命里寂然涤思;真正的动,是世路上毅然向前。